|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边界为什么逐渐模糊
摘 自:凯上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14 9:52:18
近年来,通讯方便了,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却愈加“繁琐”。教师群发消息犹如“轰炸”:公布表扬名单,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家长对教师的预期也形成惯性——作为高中教师的我,常常被家长询问:“需要我们做什么?”或者“孩子近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我在家长会上经常说:“学习层面的事,交给孩子们自己操心就可以了。平时有什么问题学生尽可以来找我,不用再通过你们。”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层面,我觉得“没有消息”就算不是“好消息”,至少也应该是一种常态。家校交流理应尽量消除冗余内容。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本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边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是经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以来有明确社会分工以后的产物。教师获得职业技能和执教资格,要经过长期专业培训和层层考核。社会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有相当一部分就建立在这一专业化过程上。教师如果把过多的属于本专业范畴的任务转给家长,除去自身的义务不论,在实施的可能性上也要打一个问号——那些由家长来做的检查,来做的美工作品,来写的小论文,真能实现教学的初衷吗?
学校不是万能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行为和实践,很难精确估量对个体学生的作用。这时候,确实需要家庭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护,需要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家庭与学校的不同分工,构成学生教育生活的两极,它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和教育偏重点——那种《卡尔威特教育全书》里提及的以一人之力承担起学校和家庭所有教育任务并完美完成的个例,只能发生在两百年前的德国,在如今很难被复制了。
那么,为什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边界如今逐渐模糊乃至消失了?
最表层的原因,是学生在校时间一天天变长,应有的“家庭时光”完全变成了学校时光,使得家庭教育被动地依赖于学校教育。有的学校在安排晚自习以后,顺带也请家长来看晚自习。晚自习(和补课)的纪律一旦形成,每个家庭一起的“餐桌时间”就没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节日时间也缩水了,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呢?
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舆论对成绩的要求日日加重,使得身为教育主体的教师掣肘颇多又苦不堪言,不得已转嫁压力到家长——用机械化的重复训练和检查来应对考试,的确能有效提高成绩,但又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教师的重压最终变成了家长的负担。虽然有很多家长意识到了其不合理,但架不住群体性的急功近利和对学生成绩的单向依赖。最终,是谁造成了边界不清、责任他移的状况,简直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争。
困局并不意味着无解。学校和家庭双方首先需要对等的沟通和充分的体谅。建立家委会、家长学校,利用学校讲台资源和网络平台,充分交换教育专业人士和具有教育优势的家庭之间的意见和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的互助和交流,建立“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发展”的理念,尽量在保证升学数据的前提下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这一切,虽然很难,可是总有起步的空间。各种以布置任务、交流学习信息为初衷的家长群,看似热闹,但信息的传播总是不自觉地呈单向态势,很难构成平等交流。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和家庭教育会有一次理性的重新界定,而非如现在这般模糊。
不久前,网上热传的家长陪娃写作业陪到“心梗”的新闻,许多人当笑话看,我却笑不出来。很多人不理解,不就是家庭作业嘛,至于那么较劲吗?但随着自己孩子年级升高,我切实体会到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辛酸。
开学后,我的孩子接连经历了单元考、周考、月考和期中考。面对各种新知识,孩子不能很好理解,让我的爱人有些着急。虽然孩子在校学业是教师的责任,但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现实,使得家长不得不撸起袖子亲自上阵。
我承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主体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不同,应该明晰分工。如果说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需要一次新的启蒙,那么这种启蒙一定是先从厘清家校关系、家校教育职责开始。要是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家庭教育承担的是帮助小树扩张根系、向上生长的任务,学校教育则是为孩子修枝剪叶、完成社会化和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家庭除了要担起孩子衣食住行的责任,让孩子有安全感、幸福感,还要培养其品行、人格。学校则主要在孩子适应社会规则、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学会集体生活等方面着力。例如,孩子品行不端,教师固然有一定的教育责任,但纠偏之责主要在家长;孩子对某些知识点不明白,教师首先应给予帮助,而不是由家长扮演教师角色。
但是,教育是复杂而立体的工作,家校关系不可能“丁是丁、卯是卯”。孩子学业受挫,既可能有认知发展、学习习惯的原因,也可能因为家庭变故、同学关系不好。不对症下药,一味抛给教师,家长不闻不问,只会激化家校矛盾。
个别家长因反对教师布置过多作业被踢出微信群,抑或有家长代孩子写作业“累成狗”,我以为与其针锋相对,不如心平气和商讨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方法,使家庭作业真正布置得科学、得法。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的孩子连续几天写作业到晚上11点多,我就跟班主任商量,可否减少作业量。班主任回复,自己所教学科的作业可以先不写。孩子因而多了一些休息时间。
2012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有权“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如果家校沟通顺畅,家委会切实担起责任,反过来既能为家长解套、分忧,也能督促教师和学校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至于使得一些家长如此不堪。
教师或校方如果一意孤行,拒不改正,则可以通过校家委会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倒逼学校教育教学回归到正常轨道,使孩子得到理性、科学的教育。各地的教育情况可能不同,但只要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和内容,就有可能使教育走向优质,这也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的努力方向。
话说回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基,理应在孩子生活能力、学习习惯和心性培育上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在科学育儿上下功夫,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也有助于孩子更适应学校生活。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