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流程上看:第一步,先学习一篇课内经典文章;第二步,拿出名家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第三步,由原文进入名家的经典著作,读整本书。
譬如我们的“萧红阅读周”,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后,再拿出《祖父的园子》原文与课文对照学习,激发了学生对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最后引导孩子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
第二,从阅读策略上看:一周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完一本名家经典。需要具体的策略。
一个单元,一个“导学单”。一个“导学单”由“选择题(一般10道左右),判断题(一般5题左右),思考题(一般2道题左右)”。同时要求学生从一个单元6-7篇文章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写好推介理由,班级分享交流。一天一个单元。
第三,从阅读的形式上看,课外,以看为主;课内,以读为主。
课外除了经典阅读之外,不会有其他任何语文作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文字。课内,在学生自主推荐的基础上,重点精读1-2篇文章。因为所学的文章,来自学生们的推荐,也就是符合孩子胃口的。 经典文字,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咀嚼。孩子对经典文字的内化和吸收,主要是朗读,不是听讲。
第四,从读写的关系上看,先引导学生全身心阅读名家经典7天,在学生对名家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学生对名家作品的文字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受后,最后一天,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有感触、最有共鸣的文章作范文,跟着名家学写作。先读后写,读写一体。
以上可以说是“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基本模式。当然,我们也会结合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譬如,莫言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们就及时组织学生收看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随后下载演讲的文字实录,组织学生学习文字稿,然后学习莫言的短篇小说《狼》,引导学生给《狼》续尾,竟然会有孩子的续尾和莫言的原文几乎一致。最后一步,引导孩子们给莫言写信。当孩子们收到莫言的回信时,全班都沸腾了。
名家经典阅读周,也可以操作成一个“经典阅读月”。结合不同的内容,可以做出灵活的安排。要特别指出的,开始的几个“名家阅读周”的“导学单”,由老师设计,到后来就可以放手让孩子来设计“导学单”。这个时候,学生由前面的“被动阅读”进入了“主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