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惩戒”如何实施?“严师出高徒”要讲方式
摘 自:凯上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1 9:31:34
适当的教育惩戒是必要的。教育惩戒是在教育过程这一特殊、具体的情境中的一种惩戒,是学校或教师惩戒违反校规的学生的权利。它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准则。而体罚是通过身体的痛苦使学生屈服,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负面的,造成学生发展的障碍。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掌掴、打撕嘴巴等行为。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禁止规定学校中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适当的惩戒是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我们应该知道,惩戒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惩,而是为了戒。如果我们禁止惩戒学生,使教师对学生碰不得也讲不得。试问,不去惩戒学生,教师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挽救一个顽劣不化的学生?对学生批评教育,你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感化不了他们的心,矫正不了他们的劣迹时,我们该再么办?是不是放弃不管了,任他们放任自流,作为教师,既违背职业道德,也有损教师形象;但如果你管的严厉,学生和家长就不愿意了,更不要说你去用指头碰一下学生,有可能轻的遭到有的家长谩骂,重的会受到有的家长殴打,这时,道歉也许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了,你要出钱了事,更离奇的还给家长下跪。最近,媒体报道一个学校教师为了不让午休期间学生说话,而将学生的床铺挪开,教育行政部门就做出了让这名教师下课处理决定,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不得,不让学生一点挫折都不能受,我们就这样爱孩子吗?是为学生好吗?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也是一个伟大而崇高职业,但是教师的权威性哪儿去了?教师的尊严哪儿去了?从一件件教师被打被停职的事例中,的确令人寒心。由于一些家长的蛮横无理,网络的不实或者失实报道,以及教育部门没有明确的教育惩戒办法,教育惩戒的适用范围以及追责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致使大多教师管理学生瞻前顾后,说不下,干脆不说了,只顾自己教书了。
我们的社会及家长可否考虑,教育孩子成长不单单是学校和教师的事,社会和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者应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犯错是难免的老师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惩戒促使学生尽快纠错,我们知道,一个成年人犯了错,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惩处,同样,作为一名知错不改,或者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就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惩戒,不吃一堑难长一智,小到家庭家规,大到国家法律,都需要人们去维护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亦是如此,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代的清规戒律,私塾戒尺也已成为历史,教育部也对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做出了规定,但对现在孩子由于家庭娇生惯养,社会不良风气浸蚀,因而学生中厌学、逃学、弃学、打老师、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现象层出不穷,对这些现象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岂能熟视无睹?袖手傍观?我们的一些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难管理了,更何况教师要管理几十个不太懂事的也不听话的孩子。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教师也都希望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不经历风雨哪见彩虹?不为违反校规做出适当惩戒哪能今后做一个合法、守法的公民?体罚学生现象是个别的,也是大部分教师不赞同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体罚学生的事例与教育惩戒画等号,也不能抹杀了教育惩戒的作用。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韩国、日本、美国也都对问题学生做出明确的惩戒规定,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教育惩戒规定办法,不要再让教师面对问题学生缩手缩脚、瞻前顾后,甚至避而不管了;不要再让教师面对那些无理取闹、借机滋事的家长面前心惊胆战而失去师道尊严。
我们承认,社会在发展进步,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在一天天的提高,法律意识也在逐渐增强,道德的约束及法律的制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作为教师,也应该为自己的职责负责,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要做到既教育了学生,又不越过法律的红线,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强化业务水平,丰富教学方法;优化管理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教育;要不断完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起到楷模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尊重你,聆听你的教诲。家长也多一些思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谦让;教师多一些爱心,多一份责任担当,多一些约束力,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惩戒”,如何实施?
语言的交流,是为打开思想的大门……
11月22日,常州市召开了一场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听证会,邀请了5名学生代表、12名家长代表和部分教师代表,以及由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家代表参与,共同讨论校园惩戒应如何开展实施。
老师应该怎样管理学生?管理的边界又在哪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惩戒’这个词,可能用的稍微有些重了,严格管理可能更准确一点儿,没有人不经教育而成长,教育也应该严格管理,但管理的方式,要以公序良俗为界限”。
教育观念的回摆
北晨报:“教育惩戒”是个新词汇,但并非新事物,过去漫长的历史中,老师惩戒学生,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也就没有人会强调“教育惩戒”的问题。但在今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等,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种问题,一些老师不太敢管学生了,这时候出现“教育惩戒”的问题,确实也有现实的需要。
张颐武:中国一向有“严师出高徒”的观念,过去老师教学生,有些家长还会要求老师严格管理。但是近些年来,人们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青少年儿童的人格完整、心理健康,注重人的尊严,认为对学生也不应该随意惩罚。这是观念进步的结果,也是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好事,不仅我们如此,全世界各国也都是如此。体现在教育的方式上,如不能惩戒学生、不能公布学生成绩等。
北晨报: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甚至用“惩戒”来形容,而且在今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和支持,也说明家长、老师在教育中,确实存在相应的需求,如果不是“非如此不能管理学生”,那么也不会使用“惩戒”这样的概念。
张颐武:这其实也是教育观念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调整。最早的时候,我们觉得过严的教育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人格、精神造成伤害,不利于教育,所以我们主张要宽。但现在我们发现,太宽也不行,管理不足,同样会造成教育的缺失,如果老师对学生没有要求、没有制约、没有拘束的能力,那么教育的目的可能就无法实现。这就好像钟摆一样,发现往那边太多了,就摆回来一点儿,这边太多了,再摆过去一点儿。新观念的建立也是如此,不可能一次成型,需要不断地磨合、尝试。
儿童概念的成熟
北晨报:传统社会中,儿童并没有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是被当做成年人的附属品,或者部分的成年人,对他们的教育,是成年人说了算,因此也不存在问题。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儿童的重新发现,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有自身人格、但又和成年人不同的人,这才有了建立在儿童特征之上的现代教育方式,但究竟应该如何尊重儿童,到今天,可能依旧存在矛盾。
张颐武:我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也反对随意使用惩罚甚至体罚的方式去教育儿童。但另一面,孩子毕竟是孩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也和人们日常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一样。儿童不是成年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合格的现代人。
北晨报:人们希望教育能够解放孩子的天性,符合成长的规律,担心过度的约束可能消灭天性,但反过来,也同样会担心,过度纵容,可能导致孩子长歪。
张颐武:没有人不经教育而成长、成才。而教育则是挖掘人的长处、约束人的缺点的过程,人的本性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一点儿约束都没有,可能就无法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传统社会中,教育可能对孩子的约束过于严格了,所以后来呼吁放宽,到现在,我们发现,是不是放的有点儿宽了,所以又希望能够有所约束,而不是一味放宽。
教师行为的规范
北晨报:常州召开的“教育惩戒听证会”上,相关人士表示,“希望建立惩戒制度,是为了让教师合理、合法地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其实带有规范教师行为的意义。但在常人看来,建立“教育惩戒制度”,恰恰是保护老师,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的地方。
张颐武:在我看来,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其实本身就有大量规范性的东西,教给师范院校的学生,怎样更好地进行教育,怎样管理学生等。但在现实中,因为一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致使一部分老师不敢执行教师的职责。
北晨报:老师惩罚了孩子,家长不干了。这样的现象出现了不止一次。我们应该警惕教育中的体罚、侮辱学生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专业工作,对正常的履职加以保护。
张颐武:保护老师正常履职的权利,这是应当的,但如果说这就是保护“惩戒权”,那就有些重了。老师正常的履职确实应该保护,但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的权益,两者兼顾,才是合适的做法。严格管理是应该的,但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权益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并不是说保护了老师,就可以理所应当地“惩戒”学生了。
严格管理的边界
北晨报: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又要建立规则意识,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并不难理解,真正难的,是如何平衡两者,如何找到那个合适的度?发挥“惩戒”的积极意义,避免负面效果。
张颐武:其实我觉得“惩戒”这个词并不太准确,稍微有点儿重了,用严格管理来定义的话,可能更好一点儿。那么这个度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其实并不难找,以公序良俗为基础,以人与人相处的礼貌为原则即可。体罚肯定是不应该的,污言秽语的嘲讽、辱骂也同样不符合严格要求的标准。反之,对学生不批评、甚至不用重一点儿的言辞,也不合适。
北晨报: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不能说?是否应该有一个更加详细和具体的标准?这可能是很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张颐武:我并不觉得应该有这样的东西,用穷举法,把所有教育中应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列举出来,这不现实,也不合适。不现实是因为太多了,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从古至今都主张因材施教,不可能有一个表,把所有的行为都规范起来。不合适,是因为那样做的效果未必更好,可能反而让教育变得非常僵化和死板。其实严格管理的度,大多数人都能掌握,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
文/ 凯上 周怀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