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届毕业生已开始求职,18届还有很多找工作未果
摘 自:凯上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3 14:49:24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820万人,即2019届高校毕业生相比2018届预计会增加14万人。
“尽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林蕙青表示。
林蕙青对各地各高校关于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出了要求。
一是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增加中央基层项目规模。鼓励更多大学生到部队建功立业。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输送更多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支持毕业生到新业态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三是开发“双创”新动能。高校宣传落实好创业及培训补贴、保留学籍等扶持政策,加大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
四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防范就业欺诈行为。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
林蕙青强调,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针对可能变化的形势,制定专门应对预案,提前建立政策储备;坚决落实就业统计“四不准”要求,对弄虚作假问题严查严处等。
天气转凉,冬天来了,北方已是一片冰雪的美景,对于2019届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必须为求职开始做准备了。他们以坚定的眼神踏向人生新的征程。进入12月,多地启动2019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60万,如果加上中专、技校、几十万的“海龟”、2018届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人数可能会超过1000万。当然,还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但即使去掉考研、考公务员的人数,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还是非常惊人。那么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①国内大环境不佳,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需求总体比较疲软。
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50899亿元,同比增长6.7%。分季度可以直观的看出,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这个数据是在逐步下降的,GDP增长的下降,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新增就业需求。而目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中美之间的谈判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些不利因素都对企业的招聘计划产生影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看,比较疲软。
②互联网企业招聘情况。
这几年,互联网企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薪职位,但今年下半年,不断传出压缩招聘、停止社会招聘的传闻,虽然未经当事公司直接证实,但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过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都影响IT、计算机等领域的用工需求。
③创业、考研、考公务员。
考研、考公务员,在就业困难时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对于有一定条件的毕业生,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创业优惠政策,“条条大路通罗马”。
几乎每年的就业季,社会上都说当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2019届高校毕业生确实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与此同时,2018届高校毕业生并未停止求职的步伐。
据统计,2018届高校毕业生约为820万人,目前并未有准确的就业率统计,前不久,重庆相关单位公布了一组数据,2018 年,重庆高校毕业生约22.2万人,初次就业率为88.85%。重庆是直辖市,经济发达,对毕业生需求旺盛,相信这个就业率在全国也算是比较高的,如果以此就业率估算的话,2018届高校毕业生中仍有近百万尚未就业,而目前,他们又面临着数百万2019届毕业生的竞争……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日前在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会上透露,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增加中央基层项目规模,鼓励更多大学生到部队建功立业;抢抓农村发展重大机遇,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另一方面,要以更宽的视野打开就业新渠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输送更多毕业生;发挥服务业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作用,引导毕业生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构建适应新动能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工作机制,支持毕业生到新业态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各高校应以更实的举措开发“双创”新动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好创业及培训补贴、保留学籍等扶持政策,加大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各地各高校还应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防范就业欺诈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