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
各竞赛主办单位全面开展一次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要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看到此消息,各位就不难猜度到全国教育行业内,针对学生的各种比赛个中的猫腻。可以说,功利性已经让各种活动都串了味了。
不仅学生如此,教育内针对教师的各种比赛选拔活动也是。严谨的学术活动沦为一种弄权的道具,轮番进行着种种表演。
一、交了参评费就等于获奖。
这里排除社会其它机构搞的活动,就教育内部而言,交了交了参评费就等于获奖就是不争的事实。前些年,教师一篇论文参评费50元,各种评选活动层出不穷。
教师随便抄一点,或者甚至是别人的文章一字不差地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同评审费一并交上去,100%的获奖。据笔者了解,根本不存在交了钱落空的。
组织者得其钱,参选者得其誉,各得其所,互惠互利。
二、征订了书报就给教师奖项。
说一个教育部门下辖的报刊社,只要哪位教师安排学生征订足够的报刊,好,征订的票据寄过来经查验证,就能给教师一个教育科研成果奖,转个身你就成为教育专家了。
语文教师想辅导学生文章上报刊也不难,征订够一定的数量,就给学生发文章。如果数量足够多,发个整版也不成问题。编辑还在读者群里公开宣传:早订早发文,晚订晚发文,不订不发文。
教师学生养活了报刊杂志,对方给了教师晋级的条件,合作共赢。
三、奖励面前拼的是人情。
笔者在这里诟病一下优秀社团和综合实践活动类评奖。这正儿八经属于教研部门搞的评比,这个奖项在职称晋升中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就热门得很,被很多人目光盯上。
一位教师的社团做得非常好,有过程,有很大的成果、有档案,笔者曾眼见其申报材料,可以说,省级优秀都没得问题。可事实上,县区级的评选就被拿掉了。
为什么?获奖者道出了原因,那就是因为僧多粥少,指标已经确定不能更改。别人托了人情,捐了人事,别人要上,自然就只能拿掉你只交材料而没有人情的。
四、非班主任也能来一波优秀。
优秀班主任每年都有各级的推荐与评选,你以为印入文件的名字都是带着光环名符其实吗?其实还真是不一定,有的根本就不是班主任好吧。
一是校长的名字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入市级优秀班主任名册,校长想不按管理岗位来评职称,人家占有一个优秀班主任名额谁有意见也要保留。二是学校的中层想要一个优秀班主任指标,谁胆敢提出异议,基本你就不要在这个学校混了。
那一年,一个后勤啥都不干只管账目就得了个市优秀班主任,这真是对评选极大的讽刺。
五、认为骨干教师是骨干就太天真了。
说起这个骨干教师遴选,一位教师朋友“呸呸呸”狂吐三大口。并且总结了出几条规律。
一是真正干活教书的人,这些真正的骨干,却得不到表彰文件上的“骨干”。因为你不活动,不打点,荣誉千年也轮不到你;
二是表彰文件上的“骨干”教师,其实都不咋教书,把有限的时间都用于沽名钓誉上去了;
三是表彰文件上的“骨干”教师,就是参与了骨干教师培训水平也不咋样,照样解不了数学题,语文方面错字连篇,文句不通。
结语:
笔者认为,各种评选、竞赛、选拔,在于发现人才,激励后进,这曾经是好的。但是操作着就产生了变异,甚至沦为一个道具。
后面,可能就是世俗弄权,是金钱交易,是人情交换,是歪风邪气。
教育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行业,更需要纯净,需要清爽的业态。需要一切来得真实,而不是充满道具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