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青少年发展   学历提升   职业资格   交流合作   新闻中心   招贤纳士   联系方式
 

电大网教

 

凝聚各方力量 共筑高教强国之路

摘 自:凯上教育  发布时间:2016-4-6 13:40:28


  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大发展,现在进入到了大提高阶段,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目标是什么?就是用“强”字来统领思想和理念,使我国高等教育不失时机地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新的历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近日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主办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专家论坛的主旨,理性研讨此话题意义深远。

    一、 用“强”字统一高教战线认识、凝聚人心,使我国高等教育站居新的历史起点和平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点要体现到“强”字上,这必然要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高教强国的标准是什么?尽管大家对此各有见解,但对核心的要素达成了共识,即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形成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与以上标准和国际水准相对照,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很不够;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相应的创新成果及其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够;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等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是心血来潮、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无论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是要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从发展中大国发展成为强国,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强调,由大变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办好办强,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各方面协调发展;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大学,既要发展精英教育又要发展大众化教育;同时要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强,更好地研究国际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进程,认真分析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提出规划、抓住重点,加大投入、组织队伍,千军万马投入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潮流中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人口、生态等约束。要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动手经济”向“动脑经济”的转变,高等教育才是一架真正的发动机!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呼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他认为,当前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认定和道路选择还只是高等教育内部的共识,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意志,没有上升为政府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高等教育界的鼓与呼,需要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需要我们加强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加强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推动高教强国进程。只有凝聚各方力量,特别是从国家层面加以认定,达成共识,在政府行为上切实加大投入、深入改革体制机制,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才能变目标为现实。

    二、 用“理”字捋清思路、注重特色,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要使整个高等教育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整体的工程,而不只是某一类的高等教育,也不只是某几所学校的重点工程,要使各级各类高校走向共强道路。

  高等教育需要分类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协调,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发展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一味追求高层次,这是最大的误区。中国科大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强调: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在分类发展中准确定位,在各自的层次中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对于如何办出特色,他认为要克服两个误区:一是特色不能等同于特长。有特色是基本要求,有特长是更高要求。一流大学,必有各自的特色。“一流”也不仅仅属于研究型大学,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流。二是办学强调特色并非排斥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坚持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攻,教学与实践并重。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要责任是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明确提出“一流大学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一命题,并对如何建设好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几点建议: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培养体系,加速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关键岗位发挥作用,促进成长。二要构建吸引和汇聚一流学者的人才高地与平台,打破“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建立“一流、竞争、流动”的动态择优用人机制。三要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师生的创造性。避免简单化的“一刀切”,对于需要集体攻关的工科要从强调个人变为重视团队,要肯定成果排名相对较后的人员;而对基础学科和文科,则要采用相对较长的评价周期。论文评价要从重数量转为重质量,重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用情况。引进人才要从重视过去成果,转变到看重发展潜力。学生评价要淡化分数,改变靠小数点后两位决定量化排序的做法。真正建立全方位、过程与结果并重、教职员工并重的评价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形成人人创新、处处创新的局面。郭传杰认为,要办好一流大学,需要统筹全局,正确把握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科间的关系、各支队伍建设关系以及制度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等等。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若干所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的多科性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高福安积极建言献策,认为行业特色高校应以培养行业精英人才为主,努力培养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或行业领导人才。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课内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学生结合行业的实践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行业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行业特色高校过去由于长期立足单一行业、依托单一学科,导致很多行业高校没有构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均衡的创新链条,因此还需从过去的行业局限中解放出来,在解放面向和服务重点上,在立足行业的同时兼顾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

  地方重点大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生力军,要使其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质量的过程中,地方重点大学既拥有好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神圣使命。到底如何办好地方重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孙崇正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服务地方为突破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以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式丰富中国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学的开放性,既通过特色办学向国际开放,也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向地区、甚至社区开放,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大学的需求。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基点,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模式,共筑高教强国之路。

    三、 用“改”字打破桎梏、增强活力,为高等教育强国夯实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真正建立素质教育新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适应新型时代发展要求,探索新型专业教育模式甚至超越专业教育模式,这将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明明是大医院的外科主任,却从来不上手术台;拿了医学博士学位(外科)的医生,却拿不了手术刀。”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指出,多年来,呼吁“素质教育”而始终未能真正突破,问题在于“知识为本”的体制和模式没有改革。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要切实建立“素质教育”新体系,真正实现从“学科为本”转变为“人才为本”,从“知识为本”转变为“素质为本”,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长期以来就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他认为,强国的关键是科学技术,根本是人才,而基础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和文化服务,做好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和有效机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设高教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进行教育目标与育人理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进行课程内容与教学知识的创新,通过有创新内涵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不同环节来实现;进行教学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授课方法,探索有助于刺激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深化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杨叔子院士对此给予了精辟的阐释:创新的基础是“学而时习”;创新的灵魂与根本是“责任感”;创新的思维是“和而不同”;创新的方法是“顺天致性”;创新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创新的精神是“自强不息”。

  从经费和政策上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扶持。加大投入是建设高教强国的一个关键。北京大学由闵维方等组成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上,今后除了要进一步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化中央、地方分级拨款体制改革,“预算包干,结合留用”的经费使用体制改革,以及财、费、科、产、社、基、贷等多渠道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等的变革,从而促进高教强国目标的尽早实现。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也呼吁,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起高教经费的保障监督机制;建立大学拨款投入收益评价机制,提高高校经费的使用效益。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进头脑、进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教育政策。还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建设高教强国营造好外部环境。

·黑龙江凯上教育公告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

·当“青春期”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怎么办

·新型“啃老族”出现,父母还被“蒙在鼓里

·教育的最大死敌, 就是父母的脾气

·教育,都是折腾死的!

·人民日报解码在线教育:隔屏上课 如何改

·中小学再不去行政化管理,教育就要跑偏了

·教育行业内的各种评比与选拔,或成弄权者

·家长课堂的五条基本策略

·追根求源才是家庭教育发展根本

·2019届毕业生已开始求职,18届还有

24小时服务电话:0451-53669944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大街640号

电话:0451-53669944

QQ:395712321

微信:kaishangedu

微信公众号:凯上教育

关于我们

机构简介

凯上理念

青少年发展

励志夏令营

心灵成长

家庭教育

历届回顾

学历提升

全国成考

成人教育

自学考试

电大网教

国家开放大学

职业资格

人保部职业

医药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

计算机考试

会计资格

英语考试

交流合作

游学研学

教育联盟

新闻中心

教育新闻

行业新闻

招贤纳士

招聘信息

黑龙江省凯上教育 地址:哈尔滨市哈尔滨大街640号 24小时热线:0451-53669944. Copyright © 2008-2016 hljk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20003877号